毕业论文论文范文课程设计实践报告法律论文英语论文教学论文医学论文农学论文艺术论文行政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安全
您现在的位置: 毕业论文 >> 农学论文 >> 正文

三农问题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中之重

更新时间:2010-3-20:  来源:毕业论文

三农问题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中之重
今年春节前后有两个主要话题被人们热议:一个是节前的“一号文件”——即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12个“一号文件”;一个是节后沿海一带出现的“民工荒”现象。概括起来,人们对“一号文件”的关注除了寻找与往年不同的“亮点”,如 “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引导社会资源投向农业农村”、“新生代农民工”等外,可能更多的是一年一度的习惯性讨论。与“一号文件”的“老生常谈”不同,沿海一带的“民工荒”事件从一开始就格外的抢眼,以至于春节美丽的烟花还未散去,各大媒体就开始了严肃的解读,学者、企业、政府部门更是众说纷纭,成为春节长假后的“开门红”。

  “一号文件”是由上而下的政策导向,“民工荒”是自下而上的社会现象。这一“上”一“下”的两个事件虽然落脚点不同,但背后却有着同一个主题——农村。

   中国的问题就是农村的问题

   纵观20世纪中国近代史,无论是孙中山还是毛泽东,都是高度重视农村和农民问题。而农村和农民问题的核心是土地问题,其他的政治、经济、社会各种制度安排,都与这个问题有环环相扣的内在逻辑。具体地说就是谁能解决中国的土地问题,谁就是夺取中国革命的胜利者。所以,毛泽东同志在1950年就说过,“中国的主要人口是农民,革命靠了农民的援助才取得了胜利,国家工业化又要靠农民的援助才能成功。”(毛泽东选集第5卷第26页)第一代领导人,从毛泽东到管经济的陈云,到李先念,一直最关心的就是老百姓的吃饭问题。先后提出“农业八字宪法”,“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以粮为纲”,“农业学大寨”,“要实现农业机械化”等口号,毛泽东说:“如果中国需要建立强大的民族工业,建设许多的现代的大城市,就要有一个变农村人口为城市人口的过程。”

  不仅如此,毛泽东在阐述现代化建设理论时也非常重视农村问题。早在1945年,毛泽东在党的七大的政治报告《论联合政府》中,提出“在抗日战争结束以后……中国工人阶级的任务,不但是为着建立新民主主义的国家而奋斗,而且是为着中国的工业化和农业近代化而斗争。”(《毛泽东选集》第二版第三卷1081页)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的讲话中,又提出了“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先进的工业国”的奋斗目标。改变落后的农业国,建成先进的工业国,是毛泽东同志这一时期对国家建设目标的表达方式。1954年6月14日,毛泽东在《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的讲话中说:“我们是一个优亿人口的大国,要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要实现农业的社会主义化……”(《毛泽东文集》第优卷329页)。1957年3月,在中国共产党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毛泽东提出了三个现代化:“我们一定会建设一个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科学文化的社会主义国家。”(《毛泽东文集》第七卷268页)。1959年末至1960年初,他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笔记中写道: “建设社会主义,原来要求是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科学文化现代化,现在要加上国防现代化。”(《毛泽东文集》第八卷116页)至此,“实现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的口号全面完整地提出来了。1964年12月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周恩来根据毛泽东建议,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在二十世纪内,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并宣布了实现四个现代化目标的“两步走”设想。

  而作为第二代领导人的邓小平,同样非常重视农村和农业。他强调:“谁有了粮食,谁就有了一切。”邓小平也一直强调农业的基础地位,提出农业现代化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基础前提。1975年9月,出席全国农业学大寨会议开幕式,代表中央发表讲话时指出:“四个现代化,比较起来,更加费劲的是农业现代化。如果农业搞不好,很可能拉我们国家建设的后腿。”到1987年,邓小平同志提出了有名的三步走战略目标,成为指导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纲领。

  中国农民是几千年超稳态社会结构的基础材料,是文持中华几千年文明的历史功臣。中国是一个从旧的农业大国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中国家,农村决定着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只有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中国农业、农村和农民的实际出发,以科学发展观来探讨建设之路,才是唯一出路。

   为什么中国现代化建设中“受伤”的总是农民

   但是,在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牺牲的总是农业,抛弃的总是农村,受伤的总是农民!

  任何一个国家工业化都必须要有一定的积累,而中国这一积累只能来自农业,要农民做出牺牲,这在当时情况下谁都清楚。但回顾建国以来的现代化建设道路,似乎总是在关键时刻都是由农民流血流汗,但情况一有转机,农民旋即遭遇抛弃,而且总是每二、三十年一个循环?

  当年跟着毛泽东喊“打土豪,分田地”的口号,农民流了很多血,也流了很多汗,终于得到了土地,农民感动地直喊毛主席万岁。但是农民的好日子不长,进入50年代的工业化积累中,中央选择了从农业中获得剩余,于是农民只剩下文持生活的基本资料,而且总是不够,以致发生“三年自然灾害”时期活活被饿死的惨剧。为了实现最大限度地从农民手中获得低价的农产品,文持限定的城市人口低工资和低消费,以得到更多的剩余来获得积累,中央还颁布了一系列的政策、法令,通过户口制度、粮油供应制度、劳动用工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等,把城市人口与农村人口分割开来,形成了城乡二元结构的基本制度矛盾。这一矛盾在今天也依然根深蒂固,成为整个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根本制约。不仅如此,最让农民不能理解的是,当年流血牺牲换来的土地,后来又通过农村土地合作化、人民公社等等收归集体所有,农民再次回到没有土地的时代!

  时间到了1978年,中国吹响了改革开放的号角—— 也就是,当中国工业化道路步履文艰,农业生产每况愈下之时,再一次想到了农村。农村的联产承包责任制冲破计划经济的束缚,率先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探明了方向,一时间,举国欢呼。但是,慢着。从1985年起,国民经济收入分配的格局又开始向城市倾斜,工作重心又向城市转移。虽然这次改革本来是农村带头的,并且首战告捷,取得了很大成功。可是为了“顾全大局”,农村再一次为城市的发展让路。到90年代中期以后,财政向城市集中,特别是向东部沿海。由于以地生财的指导思想,城市建设大量低偿圈占农村耕地,一时间,中国的城市建设突飞猛进,成绩斐然。高楼大厦、大马路、大广场、立交桥、轨道交通、种花种草、喷泉绿地、亮化美化,竞相与国际接轨。但农村——特别是中西部的农村,献出了数以亿计的农民工,献出了以千万亩计的承包农田,献出了古木大树、风景树,而农村自身却没有随着经济腾飞得到相应的发展,反而背了一身债。高等级的公路修到村旁,但入村还是土路,垃圾乱堆、污水横流……正如陆学艺先生所说,中国的工业化是要了农民的地,要了农民的粮,但就是不要人。数以千万计的农民只好涌向城市打工谋生,或者待在农村自生自灭。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的中国经济,出口放慢,消费不足,就业压力强大,“两头在外”的发展模式受到了严重的挑战。于是,1998年10月,在十五届三中全会上,江泽民同志指出:“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全局的重大问题。没有农村的稳定,就没有全国的稳定,没有农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业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稳住农村这个大头,就有了把握全局的主动权。”虽然 这一段关于“三农”问题的论述得到全国上下的共识。但是以后的发展中,只有在农业生产出现问题的时候,才做些修补性的政策调整。原来计划经济体制条件下形成的对农村发展不利的户籍制度、土地制度、金融信用制度等等并没有得到应有的改革。10年过去了,虽然农业和农村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三农问题并没有得到应有的解决,有些方面,还越来越严重了。用2000年时任湖北省监利县乡党委书记李昌平给朱镕基总理信上的话来说,就是“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

  一个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应该是一个均衡协调发展的过程。改革开放初期,把工作重心放在城市全力搞经济建设,这是必要的。但是当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翻番以后,应该逐步转向城市与农村、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但因为各种原因,还是偏重城市经济的发展,这种“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不平衡状态,注定成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不全面。

三农问题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中之重下载如图片无法显示或论文不完整,请联系qq752018766
设为首页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youerw.com 优文论文网 严禁转载
如果本毕业论文网损害了您的利益或者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一定会及时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