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论文范文课程设计实践报告法律论文英语论文教学论文医学论文农学论文艺术论文行政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安全
您现在的位置: 毕业论文 >> 农学论文 >> 正文

湖北省渔业研究论文

更新时间:2009-4-20:  来源:毕业论文

湖北省渔业研究论文
一、引言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当前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党的十优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同时明确提出要“积极发展水产业,保护和合理利用渔业资源”,将其列为“十一五”期间发展现代农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湖北省渔业资源丰富,具有发展渔业的比较优势,尤其淡水渔业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淡水水产品产量连续十多年全国第一。但是在渔业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渔业经济效益落后,名优水产增养殖发展速度缓慢,渔业结构急需调整等竞争劣势。在农业部《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03——2007年)》中,江西、安徽属于水产品优势区域,而湖北省不在其中。
在当前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条件下,湖北省渔业能否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能否在竞争中处于优势,能否将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不仅关系到湖北省渔业的经济效益,也关系到湖北省农业和农村的经济发展。
根据波特对竞争优势的研究,认为集群不仅仅能够降低交易成本、提高效率,而且能够改进激励方式,创造出信息、专业化制度、名声等集体财富。更重要的是,集群能够改善创新的条件,加速生产率的成长,也更有利于新企业的形成。社会各界日益关注产业集群,关键在于众多企业以集群形式参与市场竞争表现出巨大的竞争力,产业集群以其自身强劲的竞争力对于区域经济及产业竞争力发挥着重要影响,支撑起产业集群的持久竞争优势。
本文尝试将集群理论运用于湖北省渔业发展,通过集群化的发展路径来提高湖北省渔业的竞争优势,对实现和提高湖北省渔业经济提供理论借鉴。
(二)相关概念的界定
1.渔业的定义
广义地讲,渔业是指从事水产生物资源利用的产业,凡是经营或管理水产生物的事业,不论是捕捞、养殖、制造或行销等,均可列为渔业的研究范围,它包括加工制造、销售、休闲、娱乐等与渔业有关的各项事业。
狭义的渔业是指从事水产生物的捕捞、养殖。
本文将渔业定义为从事水产品捕捞、养殖、加工、销售和服务的一个产业,也称水产业。并且水产品仅限于水产经济动物,不包括莲、藕等水生经济植物。此外,根据《湖北统计年鉴》对统计指标的解释,“水产品产量是指年度内捕捞的水产品,包括人工养殖捕捞的水产品和天然生长捕捞的水产品。在淡水中生长的各种水生植物,如莲藕、菱角等,属农作物范畴,不包括在水产品产量之内。”
2.比较优势理论与竞争优势理论
比较优势理论的提出源于人们对国际贸易的研究,一般认为,李嘉图对国际贸易模式的研究是比较优势理论的起点。他认为,只要各国之间存在着劳动生产率上的相对差别,就会出现生产成本和产品价格的相对差别,从而使各国在不同的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即使一国在两种产品的生产上都处于劣势地位,但二者的不利程度有所差别,相比之下总有一种商品的劣势要相对小一些,即具有相对优势。李嘉图的理论仅仅考虑了劳动生产率差别的影响,瑞典经济学家俄林与他的老师赫克歇尔于20世纪初提出了H-O理论, 他们的观点假设在各国的技术相等的情形下,生产方式会决定于土地、劳动力、天然资源与资本等“生产要素”的差异,从而导致比较优势的产生。每个国家比较自己与其他国家在生产要素上的差异后,选择发展条件最佳的产业,出口比较优势高的产品,进口比较优势低的产品。H-O理论表述为:劳动充裕的国家拥有生产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比较优势,资本充裕的国家拥有生产资本密集型产品的比较优势。如果两国发生贸易,劳动充裕的国家应该生产并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资本充裕的国家应该生产并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之后,美国经济学家弗农提出了生命周期理论,拓展了比较优势和要素禀赋范畴,生产要素不仅包括资本和劳动,而且也包括自然资源、生产技术变化等。20世纪中后期,发达国家间的贸易成为全球贸易的主要部分,并且主要是行业内贸易,伴之而行的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形成的新国际贸易理论,包括产业内贸易理论和战略性贸易政策。克鲁格曼通过研究,认为是规模经济和差异产品促进了行业内的国际贸易;斯本赛和布朗德以规模经济学说和不完全竞争市场学说为基础,为国际贸易的新发展动向提供了理论支撑。
从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美国经济学家波特先后出版了《竞争战略》、《竞争优势》、和《国家竞争优势》三部著作,被称为“竞争三部曲”。他分别从微观、中观、宏观角度阐述了“竞争力”问题,也标志着竞争优势理论的提出。他指出,有比较优势的国家未必具有竞争优势,并提出了著名的“钻石模型”理论,基于微观基础用来分析产业国际竞争优势。竞争优势主要是讨论各国(地区)间的同一产业在(世界)市场上发展的态势,论证国家(地区)间产业冲突和产业替代的因果关系。
本文对湖北省渔业竞争优势的研究是在承认存在比较优势的基础上的,而且承认比较优势对产业分工的基本格局具有决定性影响的前提下,着重分析湖北省渔业竞争优势,以及影响渔业竞争优势的主要要素。
3.集群和产业集群
波特认为,集群指在某一特定区域下的一个特别领域,存在着一群相互关联的公司、供应商、关联产业和专门化的制度和协会。
将集群运用于具体产业中时就成为了产业集群。根据波特的定义,产业集群是一组在地理上靠近的相互联系业务的公司和关联的机构,它们同处或相关于一个特定的产业领域,由于具有共性和互补性而联系在一起。
(三)相关理论综述
1.对湖北省渔业经济的相关研究
前人对湖北省渔业经济的研究主要可以分为三个方面:
一是将湖北省从渔业大省向渔业强省的宏观的角度分析。胡嘉猷(1999)通过分析湖北省水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潜力和建设水产强省的条件,并与其它水产强省比较,认为湖北省“差在名特、弱在加工”,并从主攻名特优新水产品生产,大力发展水生经济植物,推广大水面和稻田养殖技术,拓展水产品加工,开发水产游乐业,加强服务体系建设和推进渔业产业化等途径的角度提出提高湖北省水产业的强势地位的建议。邹志清(2000)从狠抓名特优新水产品生产;稳定大宗水产品的生产;协调渔业开发和环境保护的关系;逐步提高加工品、鲜活产品的比例;适度因地制宜地发展集约化养殖;建立健全功能齐全、效率高、素质好的科技推广服务体系等方面出发,将湖北省从渔业大省发展成渔业强省。刘建康等(2001)认识到,湖北渔业发展的任务还相当繁重,从全国发展趋势上看,湖北省有落伍的可能。要高度重视水产发展,各方面的力度不能削弱。同时,要争取领导和有关部门的重视,尽快理顺湖北的水产管理体制。实现从水产大省向水产强省的转变。
二是从发展模式上对湖北省渔业进行了分析。祝细汉,温周瑞(2003)通过调研指出湖北省近几年为了适应加入WTO后国内外市场对优质无公害水产品需求量增长的需要,同时也为了摆脱水产养殖不赚钱的困境,各地都加大了产品结构的调整力度,大力发展名优水产品的养殖和推行无公害养殖技术,向质量型效益型渔业转变。湖北省各地在养殖模式上进行了大胆创新,形成了一些经济效益好产品质量优的新模式。刘慧集等(2004)在全面分析湖北省湖泊资源特点、湖泊渔业生产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认为湖北省湖泊渔业的发展,应通过采取合理的利用方式,使湖泊生态资源得到保值增值,形成绿色循环,尽快实现由单纯追求产量向质量效益型渔业转变。
三是从政策角度的研究。王惠平(1999)认为当前湖北省渔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各种扶持渔业发展政策难以兑现;渔业执法手段落后、装备差,且未纳入公务员系列,队伍素质不高,为渔业发展保驾护航的能力弱,难以保障渔业健康发展;水产行政主管部门因资金困难等原因。并提出了明确生产经营管理观念,加大生产经营管理的指导力度;省市县水产行政管理部门要在各自权限内,全力做好政策到位落实工作,努力开创渔业工作新局面等促进渔业经济健康发展的意见。
以上的这些研究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和层次对湖北省渔业的发展都提出了积极的建议,但都没有从竞争优势这一角度去分析,更没有从产业集群的角度去系统的研究湖北省渔业,因此,本文的研究也是一个尝试。
2.产业集群理论
(1)国外产业集群的相关研究
国外产业集群 (Cluster)的理论研究主要有三大流派:外部经济理论、集聚经济理论和新竞争优势理论。有关产业集群现象,新古典经济学家曾经做过经典的论述。阿尔弗雷德•马歇尔(A.Marshall,1890)曾在《经济学原理》(1920)中从三个要素对产业的地区性聚集做出解释(三要素学说):劳动力市场共享(Labor force pooling)、中间产品投入和技术外溢(Technology spill over )。这也被称为外部经济论。继马歇尔从经济学角度对产业聚集现象做出解释后,阿尔弗雷德•韦伯(A.Weber,1909)又从工业区位论角度对产业聚集进行了深入研究,在《工业区位论》(1929)一书中首次提出了聚集经济(agglomeration economies)概念,并把区位因素分为区域因素(regional factor)和集聚因素(agglomeration factor)。其后,主要是经济地理学家对与产业集群有关的问题进行研究,佩鲁(Perroux)提出增长极理论,认为,推动性工业嵌入某地区将形成集聚经济,产生增长中心,进而推动整个区域经济的增长。增长极具有“支配”和“创新”的特点,对周边地区发生支配作用、技术的创新与扩散作用、资本的集中与输出作用,能获取巨大的规模经济效益和产业集聚经济的效果。直到90年代初,波特《国家竞争优势》(1990)把产业集群理论推向了新的高峰,他从组织变革、价值链、经济效率和柔性方面所创造的竞争优势角度重新审视产业集群的形成机理和价值,并提出了一些有开创性的重要命题和判断,如产业集群的概念,聚集对规模经济的作用,以及政府政策的作用与聚集经济的关系等。
(2)国内产业集群的相关研究
20世纪90年代,国外的集群研究开始逐渐引起国内学者的注意,进入21世纪,大批学者开始致力于集群研究。国内学者大多是借鉴和运用国外产业集群理论分析我国现有的产业集群或其萌芽,主要从聚集经济、专业化分工、技术创新、知识溢出等角度,分析产业集群的经济性。国内对产业集群的研究也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对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的现象进行分析;二是对集群的竞争优势的形成机理进行研究。
对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的现象进行分析方面,北大教授王缉慈(2001)从经济学、社会学、创新学三个角度分析了企业集聚成块对竞争优势的强劲动力。随后,魏守华,石碧华(2002)从直接经济要素(生产成本优势、基于质量基础的产品差异化优势、区域营销优势、市场竞争优势)和非直接经济要素(区域创新能力)两个方面分析集群的竞争优势。
对集群的竞争优势的形成机理进行研究方面,吴宣恭(2002)分析了企业集群的组织特征和形成途径,认为企业集群的优势包括资源优势、成本优势、创新优势、市场优势和扩张优势,并提出了集群优势的形成机理是经济活动的外部效应与企业在地理位置上一定程度的聚集相耦合而产生的,归根到底则是区域性专业化分工协作的一种结果。龚双红(2006)阐述了产业集群竞争力的性质、表现和根源。从分析产业集群竞争力是一种组织力、协作力和创新力的性质入手,进而概括了产业集群竞争力所表现出的生产成本优势、市场竞争优势、技术创新优势。还分析了产业集群竞争力的三个根源,即产业集群所具有的创新性资源整合能力、低成本的知识转换系统和对负面效应的规避能力。史宝康(2006)对小企业集群竞争优势的形成机理进行了简单的梳理,并从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交易费用和社会资本等方面对小企业集群竞争优势的形成机理进行论述。
此外,近几年来,产业集群理论也开始在农业方面运用。宋玉兰(2005)构建了农业产业集群350

[1] [2] [3] [4] [5] [6] 下一页

湖北省渔业研究论文下载如图片无法显示或论文不完整,请联系qq752018766
设为首页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youerw.com 优文论文网 严禁转载
如果本毕业论文网损害了您的利益或者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一定会及时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