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论文范文课程设计实践报告法律论文英语论文教学论文医学论文农学论文艺术论文行政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安全
您现在的位置: 毕业论文 >> 报告 >> 正文

个人分析报告自我心灵的解读

更新时间:2010-5-28:  来源:毕业论文

个人分析报告自我心灵的解读
摘要:咨询中需要尽早地判断出来访者的情绪状况、问题程度、认知模式、人格特征,需要建立一个基本分析模式。本文对自己进行了一次自我探索,从自己的生理素质、气质特征、需求动机、基本观念、认知模式、性格特点、自我认知等方面进行分析,以探索自己来推究他人,利于提高咨询中的判断速度和技能。毕业论文http://www.youerw.com/  论文网http://www.youerw.com/几个月以来,作者一直饶有兴趣地观察着自己一岁大的女儿,看着她的表情、相貌、动作、脾性、兴趣,越来越多的遗传特征将女儿与我明显地联系了起来。在对遗传的神奇不断惊叹之余,心里也不断思量,人究竟有哪些东西易于遗传?生理特点?智力?情商?哪些因素决定了我的人格特点并又传给了女儿?人的人格特征中有多少是先天的、难以改变的?咨询中从哪些特征判断求助者的人格特征?用自己来分析非常有趣。
生理性分析:
女儿真的很忠于“原著”,把我的许多气质特征承接了下来:本人特征是情绪外显,心理能量向外,不积累焦虑,偶也有强烈情绪反应,多数时候较为平定。反应快捷,感觉敏锐。注意力容易集中,不太受外界干扰。兴奋和抑制过程比较平衡,易于转化,较为灵活,有多血质的特征和一些粘液质的特征。自己不很善于言谈和交际,对人对事较为客观,耐心细致,愿意遵守规则。与父亲、爷爷有很多相似之处。
从女儿及自己的气质特征,再联系到自己父母及祖父辈的各方面特征,发现通过父亲遗传的特征较多。觉得正是这些形成了我们的人格特征的基调或“背景”。由此分析,本人倾向于相信人的人格特征的“框架”是由生物学因素决定了的。社会学习与成长只是丰富了它的内容。
在感知觉方面之特点分析:视觉灵活,视力较佳,观察力好,上等水平;听觉一般;嗅觉、味觉、触觉方面无特异表现。特别提及痛觉,本人痛感及内感不适感不算敏锐,偶有的内感不适感如神经刺痛、内脏不适等等能因为注意转移而很快消失。而曾发现有一些人在这方面天生敏感,他们注定一生中比另一些人承受更多的不适和痛苦,而且相信,他们叫苦叫痛并不完全因为意志薄弱或主观不努力,他们是痛觉感受性高的一类人。因此觉得人格特征与感知觉系统的稳定特征密切相关。
对自身生理的探索还发现,自己的身体内部平衡状况较佳:大多时候不觉得渴,并不需要那么多水,表明身体的各种器官运行较为平衡,未经常造成水分缺失的紧张感。不抽烟、不喝酒,对食物亦无特别嗜好,也表明了内部状态的一种平衡或是嘴部的一种平静安宁状态。甚至也包括性,并未感到特别多的需求。生活中绝大部分时候平静满足。而另外一些人的生理可能与此不同,他们的嘴部、喉咙或其他器官不是那么平静安宁,所以才有更多的更强的欲求。
由此推测,心理或行为上的紧张,有部分可追溯到生理上的紧张。分析求助者的心理时不能忽略其生理特点。甚至分析心理问题时应先评估其生理平衡状态。而分析人格特点时,恐怕要先分析其生物性特征。
我的社会性分析
我最早的童年记忆是这样一个画面:一个傍晚,我在姐姐的搀扶下,扶在门槛上望着远处收工回来的队伍高兴地呼唤妈妈。如果进行心理分析,无疑这是一个儿童愉快童年的影像记忆,也是安全型依恋关系的表征。
我出生在桂西北偏僻的少数民族地区农村。优十年代的家乡生活像一条静静流淌的小溪,宁静、简朴、穷困而又民风淳朴。没有多少农村的孩子充分得到忙碌的母亲的照顾,我们也根本不知幼儿园为何物,游戏就是赶鸡鸭、玩泥沙、看蚂蚁,和小伙伴们在野地里玩打滚,脏得象泥猴似的回家挨母亲责骂。可能是经历的单纯、文化背景的单纯,形成了对生活、人际关系的单纯化处理:羞怯、纯朴、真诚、和睦相处。少了一些奸诈、圆滑,也少了一些欲求。对离自己尚远的东西,即使有极大的吸引力也不会去奢望。这就是影响我性格形成的最早环境。虽然后来的小学、中学、大学、各阶段均有各种各样的影响,但儿童早期环境的影响无疑是一个基调或背景,我的各种性格特征、人生观念受此影响应是深远的。
对儿童时期自己的依恋类型的分析,觉得自己倾向于安全型。海因斯沃斯对儿童依恋类型的研究的结论是,儿童的依恋类型有三种:安全型、回避型及焦虑-矛盾型,并基本决定了其成人后的人际关系类型。其机制解释是人际关系的早期经验会形成一个“工作模式”,这种模式一直沿用到成人阶段甚至一生1。至于儿童为什么形成了某一种依恋关系,多数解释为母亲的照顾周到与否。而从自己及女儿的情况分析,觉得不是那么回事。多数农村孩子得到母亲的照顾并不充分。还是觉得主要与生物学因素有关,比如与神经系统的类型、感受性有关。
根据弗罗伊德的理论,儿童生下来的初始阶段遵循快乐原则,尽可能去满足他的各种需要。然而稍大一点之后,父母、家庭、社会逐渐给他施加了一个约束机制:不是所有的需要都能满足,你不能完全为所欲为,不可能总是以自我为中心。已记不清儿时父母是如何给我施加约束的了。只记得约四岁时有一次追着要跟随母亲下地,母亲不让跟从,我便又哭又闹,跟在后面用不知何时学会的骂人话骂她,她则不时回身佯装打我而将我赶回。再稍大一点的记忆是,玩耍过度了,不理会母亲叫回家帮忙,结果是在责骂中不情愿地回家帮忙干活。多数就是这样约束的吧。
儿童就是在这些约束中学到了社会角色和责任感。咨询中会不时发现这样的人,他们明显的自我为中心,凡事考虑自己的需要,较难以平等的角度考虑他人,他们可能在成长过程中较少经历过约束,认知难免出现偏差。而这些往往使他们在人际交往中遭受到挫折,易于导致心理问题。
最不能忘记的是小学五年级时做的一件坏事。放学时同一帮同学去买犁,其实可能大家都没钱,反正在乱哄哄之中大家拿我也拿了两只梨。后来被同学检举,班主任叫去问责时我竟矢口否认,坚决声称给了钱,弄得班主任将信将疑地无法追究。当时轻易逃避了惩罚的小男孩在其后的多年内却留住了愧疚,他骗了那个一直为他引以为傲的老班主任。
但那位老班主任也该欣慰了,那个小男孩后来再也没有干过损人利已的事了。如果不是发生在我自己身上,我不会想到这样一件小小的事件对一个人的道德感建立起了如此深远的影响。这也许提示了一1277

[1] [2] 下一页

个人分析报告自我心灵的解读下载如图片无法显示或论文不完整,请联系qq752018766
设为首页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youerw.com 优文论文网 严禁转载
如果本毕业论文网损害了您的利益或者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一定会及时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