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打赏
当前位置: 毕业论文 > 研究现状 >

保险欺诈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时间:2020-02-19 13:01来源:毕业论文
保险欺诈是一个故意利用保险合约谋取利益的行动,这一行动基于投保方的不正当目的。这是1992年,蒙特利尔大学举行的国际保险学术会议对保险欺诈(Insurance Fraud)进行的定义。保险欺诈作

保险欺诈是一个故意利用保险合约谋取利益的行动,这一行动基于投保方的不正当目的”。这是1992年,蒙特利尔大学举行的国际保险学术会议对保险欺诈(Insurance Fraud)进行的定义。保险欺诈作为现代保险领域研究的一个重要的课题,过去由于技术和方法原因所限,保险欺诈曾经被认为是由于道德风险所引起的,这种单一的视角一度曾使保险欺诈的研究陷入停滞。目前对保险欺诈大致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保险欺诈仅指投保人方面的欺诈,即投保人、被保险人、受益人以骗取保险赔偿金为目的,以编造保险事故、虚构保险标的或夸大事故损失程度等手段,致使保险人陷于错误的判断和认识而向其支付保险赔偿金的行为。广义的保险欺诈还包括保险人方面的欺诈和保险中介人或者保险关系方等为了自身利益而采取欺骗行为,或者误导其他关系主体的行为,如虚假赔款,第三人冒充保单所有人进行索赔等。45000
在国外,保险的起步发展较早,所以保险欺诈现象也存在了很长的一段时间,但是与之相关的研究文献基本上是在上世纪70年代以后的。但国外对保险欺诈的研究较为成熟和深入,其研究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理论的研究,另一方面是实证上的研究。在理论研究上是从Arrow(1971)的《风险分担理论文集》开始的,理论界对保险人的信息不对称和道德风险展开了深入研究。比如,Caudill和Aysuo (2005),提出信息是保险欺诈的关键,侧重于从信息角度对保险欺诈进行分析。保险欺诈的产生是由于保险人对被保险人保险事故的信息不完全、不对称,因此在进行保险理赔的时候,被保险人及受益人夸大或者制造保险事故就难以鉴别。针对道德风险,ArrowK.J以道德风险为着眼点提出了投保人欺诈的概念,指出道德风险是个体因为拥有保险保障后而造成行为的变化。在实证研究上,国外在实证方面对保险欺诈的研究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一个是保险欺诈的测量,一个是保险欺诈的识别,注重对保险欺诈的识别研究。主要釆用回归分析以及其他统计计量的方法,对保险欺诈的识别因子进行探究,并对这些因子赋予不同的权重,代入设定的识别模型中,对具体险种的欺诈进行识别分析,目的在于协助保险人把疑似保险欺诈案件从众多的保险索赔中剔除出来。LOGH模型被Caudill(2005)应用于美国机动车保险欺诈的识别中,Picard(2003)用Optimal Audit Strategy研究识别机动车辆保险欺诈,当今国际保险欺诈的识别,主要运用了以上这些方法,至今这些方法对于保险欺诈的研究仍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在国内,对保险欺诈研究比较有代表性的有:保险欺诈方面研究专家卫新江(2007,2008)对保险欺诈的特征进行分析,从欺诈主体的多样性、欺诈形态的多样性、非法性、可控性以及极强的隐蔽性等五个方面分析了欺诈的共同特征,也对欺诈的对策进行了理论上的探索分析。薛湘(2007)也从投保人、汽修企业、代理人和经纪人、保险公司内部人员、职业欺诈团伙等角度对机动车保险的欺诈类型进行分析,并总结机动车保险欺诈的危害性及其形成原因。余强、陈绍刚(2010)认为机动车辆保险市场上的保险欺诈是指投保人在投保后,故意违反道德规范,或者降低对投保标的的预防措施,甚至是故意犯罪,以至于使发生损失的概率增大,给保险公司带来损失论文网。李玉泉(1998)认为主要是指投保人方面的欺诈行为所引发的保险欺诈,是由于被保险人、投保人或受益人利用保险欺诈谋取不正当利益的行为,并且以骗取保险金为目的。他认为投保人欺诈具有的一个特点是:道德风险通常发生在保险索赔阶段,如编造虚假事故原因,伪造相关证明资料等。袁辉(2006)从经济学的角度对保险欺诈进行剖析,利用成本收益关系分析保险欺诈的成因,探求其形成的根源。张利兆(2007)从保险诈骗罪研究的保险学基础和现实背景入手,对运用刑法惩治保险诈骗行为的必要性和保险诈骗罪罪名独立化的立法价值进行了充分论述,在此基础上,对保险诈骗罪的构成、特殊形态、界定和处罚进行了系统阐述,全面、详尽地展示了保险诈骗罪的法律全貌和其丰富内涵。最后在对域外保险诈骗犯罪立法比较和对我国现行保险诈骗罪的立法缺陷进行全面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保险诈骗罪概念重塑以及立法完善的具体构想。叶华明(2002)基于江、浙、沪调研采集的机动车保险索赔样本数据,通过Logistic分布下二元选择模型的实证分析,得到关于机动车保险欺诈识别的指标特征及相关解释并构建我国机动车保险欺诈识别的指标体系;同时指出目前我国保险欺诈识别体系中尚存的不足之处,并就保险诚信的构建提出相关对策建议。叶明华(2010),对我国机动车保险欺诈的识别因子进行了分析,得到关于我国机动车保险欺诈识别因子的特征和相关解释。其更加完善了自己以往的研究,并首次利用我国的国内数据进行了欺诈识别因子的分析,使得机动车保险欺诈识别更加贴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倪琪、刘弊飞和田雪颖(2011)在考虑车辆保险续保率影响因素模型中,将次数、车龄、使用性质、承保渠道和购买价五个因素进行量化处理,用逐步回归的统计方法,拟合得出各个影响因子的权重。吴芳(2011)提出要提高车险业务核保精细化管理程度,在进行车险的风险细化中,要多维度进行风险细分,通过不同使用性质、不同使用区域驾驶员素质等维度上对客户和业务质量进行目标市场和风险的细分。进一步充分利用数据技术加强对核保控制的力度,广泛开展定期与不定期的对车险业务进行整体监控和管理。 保险欺诈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http://www.youerw.com/yanjiu/lunwen_46383.html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