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打赏
当前位置: 毕业论文 > 文学论文 >

论鲁迅笔下的儿童形象

时间:2020-12-15 11:47来源:毕业论文
鲁迅笔下的儿童形象是他在当时紧张的文化战斗中对中国现代文学的一个独特贡献。儿童形象寄托着鲁迅对美好童性的一种礼赞,并希望通过儿童的天真、健康、活泼等来唤醒人性中儿

摘  要:鲁迅笔下的儿童形象是他在当时紧张的文化战斗中对中国现代文学的一个独特贡献。儿童形象寄托着鲁迅对美好童性的一种礼赞,并希望通过儿童的天真、健康、活泼等来唤醒人性中儿童般的生命活力;同时,鲁迅还以独特的儿童视角批判封建家长制、封建教育以及封建道德等对人们的毒害。鲁迅所赋予儿童形象的意义不论在当时的黑暗社会,还是在高度重视儿童成长的今天,都有着重要的启迪作用。60777

毕业论文关键词:鲁迅;儿童形象;反封建

Abstract: Children 's image is a unique contribution at the time of his intense cultural battle for Chinese Modern Literature. Lu Xun's image of the child is entrusted with a tribute to the good of the child, and hopes to innocent children, healthy, lively and so to wake up humanity childlike vitality; at the same time, Lu Xun has a unique perspective of children criticize feudal patriarchal, feudal education and feudal morality on people's poison. Lu Xun given image of the child, whether at the time of the dark society, or in a child's development attention today, it has an important enlightenment.

Key words: Lu Xun;child sexual images of children;praise;Anti-feudal

作为我国最伟大的文学大师,鲁迅先生的每一段文字都给我们带来了久远的影响,他笔下的每一个人物形象也都给我们留下了深深的思考。在多灾多难的旧社会,他以犀利的“标枪”和“匕首”揭露了封建制度对人民的荼毒。同时,它塑造的众多不朽的人物形象也成为他批判旧社会的有力武器。经过我们的反复研读和细心感悟,他笔下的知识分子、劳动人民及一些妇女形象等也都给我们今天的生活带来更大的启迪。考究起鲁迅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似乎还有一种我们研读得较少,那就是作品中的儿童形象。儿童形象在他的作品中出现得并不多,在当时的文化战斗中大多数作家也都不曾着笔。作为一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他对儿童的描述,我想决不会是简单的“衬笔”,也不会是纯粹“从记忆中抄出来”[ ](P463)专供回忆的。作为“中国文化的主将”,我想这些形象一定蕴含着大师的独特思考。因此我们应联系当时的社会环境去品读那些充满生命活力、向往自由自在的儿童形象,去感悟鲁迅先生的情感,去探究他的文化心理和儿童观。

    儿童形象的描述主要散见于鲁迅的小说和回忆散文《朝花夕拾》当中,有些儿童形象着笔并不是很多,性格也并不是非常鲜明;鲁迅的杂文中也有些内容明确地表达了他的儿童观,如《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从孩子的照相说起》等。但作为一位“深刻的思想家和战士”[ ](P14),他却赋予了这些形象特殊的意义,寄托着他对美好童性的一种礼赞,呼唤人性中应该有儿童般的生命活力,同时作者也以一种儿童独特的视角去批判封建社会的各种弊病。

一:鲁迅作品中的儿童观文献综述

(一)鲁迅对美好童性的一种礼赞

和高尔基《童年》里的阿辽沙形象不同,鲁迅并没有像高尔基那样去描述苦难的童年生活,以及如何在黑暗的社会中挣扎、成长(虽然作品中的人物所生活的环境和作者写作的年代、背景差不多),而是以阳光的笔触对待他作品中的儿童形象,描写了几近单纯的儿童心理和性格,歌颂了儿童应有的那种天真无邪、活泼好动以及充满活力的童性。

鲁迅对童性的礼赞,《故乡》中的少年闰土就是一个很好的“模特儿”。“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这种“哪吒式”的小英雄形象是鲁迅所极力赞赏的,它是生命力的象征。鲁迅为了塑造好这一形象,在作品中三次写到了“项带银圈”的小英雄,反复地强调了鲁迅对这一形象的怀念与赞赏。第一次是回到“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以后母亲的提起,使作品中的“我”“脑海里忽然闪出一幅神异的图画来”,二十余载的光阴并没有使他的记忆磨灭,反而勾起了他对那段往事的回忆,少年闰土的形象更加鲜明了。作品中的第二处是鲁迅回忆儿时在久盼闰土到来之时,闰土的突然出现给他留下的深刻印象。闰土的怕羞,只是不怕“我”,不到半日就熟识,以及“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稀奇事”,集中地体现了儿童那种应有的童真天性。和闰土相比,“我往常的朋友”只能“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多么地渴望能像闰土一样,从中也反映了作者希望所有的少年儿童都应该有这种儿童般的生命活力和自由自在。在见到了“木偶人似的”中年闰土以后,鲁迅在文章的末尾表达了对这一形象的留恋,本来清楚的“银项圈”,“现在却忽地模糊了’,从鲁迅感到悲哀的心理,我们仿佛看到了他的无奈与失望。鲁迅为了突出他这种对儿童生命活力的赞赏,在文中他还运用了对比的手法。中年憔悴的闰土外貌、举止、言谈都在无形之中衬托出童年闰土的天真活泼,富有生命力。鲁迅是致力于改造国民性思想的最突出的代表,他笔下的两个不同的“闰土”形象,其实是在告诉我们,中年闰土缺少的正是少年闰土的那种活力。联想到当时的社会现实,我们的国民,尤其是广大的农村劳动人民不都是中年闰土的复制品吗?愚昧、麻木、阶级观念根深蒂固,他们的人性中缺乏的不正是儿童的生命活力吗?对于这一点鲁迅并没有绝望,在《故乡》的最后,鲁迅写到了两个儿童的情景,侄子宏儿和闰土的孩子水生,他们“还是一气”,“宏儿不是正在想念水生么”。鲁迅也依稀看到了些许希望,“我在朦胧中,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为了表达他对这种率真、纯朴、富于生命活力的儿童观的赞赏,鲁迅的良苦用心不言自明。 论鲁迅笔下的儿童形象:http://www.youerw.com/wenxue/lunwen_66320.html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