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打赏
当前位置: 毕业论文 > 文学论文 >

《追风筝的人》中主人公成长的心路历程蜕变与重生

时间:2018-12-16 10:05来源:毕业论文
从成长视角来分析《追风筝的人》,希望能从成长人物的原型经验、成长的主人公、成长的引路人、成长的仪式四个基本要素,结合作品的具体情景,以及作者真实的人生经历

蜕变与重生——试论《追风筝的人》中主人公成长的心路历程[摘  要] 《追风筝的人》是美籍阿富汗作家卡勒德•胡赛尼的成名之作,该书一经出版引起了巨大的国际影响力,胡赛尼获得联合国人道主义奖。同时当代学者也给予这部作品很高的评价,对于该部小说的研究,国内也有所涉及,研究视角也多种多样。例如,从圣经原型的角度,外国文学精神救赎的角度,以及拉康镜像理论的角度来解读该部作品。但从成长小说角度来分析本部作品的研究比较少。本文试图从成长视角来分析《追风筝的人》,希望能从成长人物的原型经验、成长的主人公、成长的引路人、成长的仪式四个基本要素,结合作品的具体情景,以及作者真实的人生经历,来探讨小说如何运用成长的视角,来描绘小说主人公,从胆小怯懦的小孩,蜕变为一个能够直闯喀尔布,救出自己的侄子的——顶天立地的男人的过程。小说主人公在经历了一次次流血的蜕变后,重生为真正的男人,重新走上好人的路。31546
[毕业论文关键词] 蜕变 重生 心路历程 《追风筝的人》        
《追风筝的人》是美籍阿富汗作家卡勒德•胡赛尼的代表作品,也是一部典型的美国成长小说。所谓的成长小说源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德国。关于成长小说概念的界定以及特征等等一系列问题还没有统一的定论。但总的来说,成长小说主要是以叙述青少年成长过程为主题,描述了“年轻的主人公经历了一些成长之痛的事件后,改变原有的人生观与世界观,告别了天真的童年,走向了复杂与真实相互交织的成人世界”、“立志拂去蒙在阿富汗普通民众面孔的灰尘,将背后灵魂的悸动展示给世人”,这句话是胡赛尼对自己这部作品的评价[1]。小说用“风筝”这一意象贯穿故事发展的始终,一切欢乐与背叛都因风筝而开始,一切的原谅与成长又以风筝而结束。该小说描写了儿时最好的两个玩伴阿米尔与哈桑因为阿米尔的自私与懦弱,导致哈桑伤心离开阿富汗喀布尔[2],阿米尔也因为自己对最好朋友的背叛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一直备受灵魂的折磨,终于在中年鼓起勇气再次回到自己的故乡重走好人的路。国内外学者对于这篇作品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成长与救赎主题、主人公身份的认同的主题以及风筝意象等角度来解读作品。本文从成长角度来分析本部作品,研究成长主人公如何在成长路途中逐渐的蜕变与重生,从追求归属与爱的需求逐步发展为对自我实现的追求,在追求中成长与成熟。具体从成长人物的原型、成长的主人公、成长的引路人、成长的仪式四个方面来分析该作品。对于成长人物的原型经验主要从两个主要人物阿米尔和拉心汗着手,在成长引路人中从正面与反面人物分别来写引路人对于成长主人公的指引作用。本文主要突破在于希望从成长视角来挖掘主人公从童年的幼稚到真正获得蜕变与重生的全部心路历程,凸显主人公随着环境等外因作用结合自己的原因逐步实现成长与蜕变,同时强调在成长过程中外因固然重要,但内因才是决定性因素。
一、成长人物的原型经验
《追风筝的人》中主人公的原型,最早可以追溯到《圣经》中的亚当[3]。亚当在伊甸园中过着无忧无虑生活,没有人世的喧嚣,世俗的尔虞我诈,他代表了人类的童年,天真的过去。上帝告诫亚当不要偷吃分别长在善恶树上的果子,而亚当没有经受住诱惑偷吃了禁果,亚当的心理就是青少年成长的共同心理。渴望了解更多的世界,也希望自己变得更加聪明。明知道是不可以触犯的威严,但依然会违背这是青少年的共同心里特征。当亚当偷吃禁果后意识到自己裸露的身躯用树叶遮羞,说明他已经从无知愚昧,而成为具有独立意识的人,这反应了儿童从无知到知之的认知心理的变化,也反映人个体意识的觉醒。亚当偷吃禁果得到上帝的惩罚终日在土地上劳作养活家人,从伊甸园无忧无虑的生活走向人世间的艰辛。为阐述亚当被逐出伊甸园的故事,作者叙述了以亚当为原型的阿米尔的成长故事。 《追风筝的人》中主人公成长的心路历程蜕变与重生:http://www.youerw.com/wenxue/lunwen_27744.html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