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在新闻学界、业界中的新闻作品不断的走向产品化,近段时间动新闻成为新闻业界的新宠儿,新闻学界关于动新闻的学术论文呈井喷式发展,截止2017年5月,在中国知网(CNKI)上搜索关键词动新闻,找到1,382条结果,在新闻与传媒学科中的期刊和论文仅有43篇。关于动新闻的研究主要表现分为概念界定、实践制作、存在问题、解决对策、新闻伦理这五个方面的研究。92722

其中最具代表的是姚吟月在《媒介融合视阈下的动新闻研究》一文中从动新闻事件入手,对动新闻的概念进行理论界定。[1] 张秀敏在《“动新闻”现象剖析》一文中指出动新闻由台湾媒体《苹果日报》于2009年11月中旬推出,它主要以手机、网络为传播载体,通过3D动画技术,将新闻照片、动画设计、旁白、音效等进行结合还原新闻现场。[2]为了顺应移动互联网时代数字媒体的发展,王汉熙、刘凯、万成娜在《动新闻制作流程探索》一文中提出动新闻是纸印报业向数字化全媒体报业转轨变型的一个有力抓手的判断。[3]同年,他们又提出动新闻在台湾的出现,是台湾现在的社会形态、媒体竞争与创新环境的客观必然。李彪《融媒时代“动新闻”的三种模式》一文中指出“动新闻”作为一种新的技术驱动的新闻叙事形式,已被许多媒体采用。在对"动新闻"出现的必然性分析的基础上,总结了当前"动新闻"实践的三种模式:《苹果日报》模式、新华社模式和《新京报》模式,并对“动新闻”在新闻真实性、新闻及时性、新闻伦理、版权界定和人的异化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4] 崔静《“动新闻”之“新闻真实”》分析文章针对“动新闻”的“新闻真实”问题作了粗浅分析,认为“动新闻”这种新闻形式的出现具有必然性。“动新闻”同时具有“新闻”和“剧作”的特点,作者尝试提出“动新闻”向“新闻剧”转变的假设,从而为“动新闻”具有“想象”和“感情”等特征提供理论层面上的支持。[5]陈月在《动新闻的创新性与真实性分析》文中提出媒体应该以新思维应对新的媒介环境,大力引进人才,加强动画制作技术与新闻专业素养的结合。在选材方面另辟蹊径,寻找适合动新闻的报道视角。[6]何丽的《从“动新闻”事件谈新闻报道的创新》中同样指出壹传媒的“动新闻”就是以新媒体融合的方式,来追求新闻报道方式的创新。但创新只体现在报道形式上,而弱化了内容层面的创新,只有把形式创新与内容创新结合起来,才能实现真正的创新,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坚持正确的方向。[7] 刘行芳、李笑林的《真实性:“动新闻”存活的前提》与张勇锋《报纸新闻数字化过程中的底线与操守——以《苹果日报》“动新闻”事件为例》都表示了传统报纸媒体在应对数字化挑战的实践中,利用好技术是实现其新闻产品数字化的健康转型重要前提。邵薇《浅谈纸质媒体的形式创新与内容创新——以《苹果日报》“动新闻”》 论证了纸质媒体创新应立足于内容,坚守新闻专业主义。除此之外,王淑华《“动新闻”的伦理思考及未来发展的可行性探索》一文中指出“动新闻”将低俗化发挥到极致,打破了受众接受信息的道德底线;从制作的过程来看,为实现新闻炒作和商业利益的目的,它违背新闻的基本特性,新闻制作人员也缺乏专业精神和职业道德。[8] 张顺军、旷颖《苹果日报“动新闻”现象解读——基于两种视角》文中指出从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基于新闻伦理和媒介融合两种视角对"动新闻"进行全面解读,认为要一分为二地予以认识,既要看到它违背新闻伦理的一面,又要看到它在新闻报道形式方面的创新。[9]刘曦璟《台湾“动新闻事件”引发的伦理思考》和方浈婷《动新闻犯罪报导中的伦理问题探讨》都提到了对动新闻伦理思考与促进动新闻发展的有效对策,建议对动新闻的采取包容态度,转变媒体、大众对“动新闻”刻板印象。

上一篇:互联网+区域文化影响力文献综述和参考文献
下一篇: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产业文献综述和参考文献

互联网+区域文化影响力文献综述和参考文献

变动成本法文献综述和参考文献

老漂族老年人休闲活动文献综述和参考文献

政务微信现状文献综述和参考文献

体育运动对宜兴市实验中...

互联网知识分享付费模式文献综述和参考文献

三只松鼠互联网品牌建设文献综述和参考文献

大数据分析對CPA审计的影响探讨【2403字】

jsp+sqlserver高校BBS的设计与实现

护理干预茬子宫肌瘤合并...

临床护理路径茬慢性阻塞...

多项式分解方法研究

电力工程施工工程中的项...

合作性管理茬护理研究課...

三胎补助政策最新消息2...

威宁县最新计划生育政策...

ICU护理工作中细节管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