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打赏
当前位置: 毕业论文 > 教学论文 >

小学高年级学生问题行为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2)

时间:2019-12-11 21:22来源:毕业论文
问题行为的引入,最早来源于美国心理学家威克曼(Wickman)在1928 年所做的研究。一般指顺应不良行为和明显异于常态的、不利于身心健康成长的内隐行为

问题行为的引入,最早来源于美国心理学家威克曼(Wickman)在1928 年所做的研究。一般指顺应不良行为和明显异于常态的、不利于身心健康成长的内隐行为以及不符合文化要求与社会期待的外显行为。心理问题、情绪问题、多动问题、攻击行为等都是常见的问题行为。

金灿灿、刘艳(2012)等人研究发现亲子关系可以调节社会负性环境对流动和普通儿童问题行为的预测作用 [1]。王素华、李新影(2014)等人发现:青少年自身的问题行为与其父母亲监管,父母亲温暖均存在显著的相关 [2]。

近年来,有关儿童问题行为及其影响因素(如生物学因素,社会学因素以及家庭环境和学校教育因素等)的研究逐渐被纳入心理学的研究课题。很多学者为了帮助儿童培养良好的行为,对问题行为做了许多相关研究,他们发现在这极其多影响儿童问题行为的因素中,最关键的就是家庭因素,而家庭因素中,对儿童行为影响最直接的当属父母教养方式。父母对儿童都有各自的期望,所以在教育儿童的过程中会选择自己觉得合适的教养方式,即使这些教养方式并不一定利于儿童的各方面成长。

父母教养方式指的是父母亲在教养子女时表现出来的行为,以及隐藏在这些行为背后的对子女的教养态度。虽然对父母教养方式的划分有许多不同的观点,但父母的教养方式和儿童发展间的关系在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下是相似的。

陈哲、付丽(2011)等人通过研究发现童年期不良的父母教养方式与青少年期的反社会人格障碍的形成有着极其密切的关联[3]。彭运石、王玉龙(2013)等人研究,儿童人格中的E维度只与母亲偏爱被试有显著负相关,与家庭教养方式中其他因子均无显著相关[4]。纪凌开、刘华山(2012)发现外向人格及父母教养方式是相对独立起作用来影响大学生强迫倾向的[5]。

蒋小娟、赵利云(2013)等人发现家庭教养方式与儿童和青少年心理障碍存在密切关联 [6]。刘海宁、杜玉凤(2012)等人发现“城中村”儿童父母的教养方式及家庭环境是儿童行为问题的重要影响因素,且对“城中村”儿童的行为问题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7]。丁小利、张光珍(2013)等人发现性别可以调节母亲养育方式与问题行为之间的关系 [8]。

目前,研究家庭教养方式大多是关于儿童依恋,人格,青少年心理健康等方面,但与问题行为这一因素相关分析相对较少。且以往涉及的研究多侧重于青少年问题行为或特殊背景下的儿童与家庭教养方式的相关研究,但是专门以小学生,特别是小学高年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的研究较少。所以小学高年级学生的问题行为特点以及小学高年级学生问题行为与父母教养方式之间的关系有待研究,本研究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对上述问题进行研究,为帮助培养小学生良好行为提供指导依据。

2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选取长葛市一所小学四到六年级学生及其6位班主任作为调查对象,共发放问卷240份,回收问卷231份,剔除无效问卷,剩余有效问卷213份,有效回收率为89%。被试基本情况见下表:

表1  被试基本情况分布表

性别 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人数 111 102 小学高年级学生问题行为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2):http://www.youerw.com/jiaoxue/lunwen_43307.html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