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人际关系的一部分,师生关系是儿童社会化的重要内容,它反映了儿童的社会交往能力、社会适应能力,且同时影响儿童的学业成绩和学校行为。现有研究中对师生关系的界定并不一致,刘万伦和沃建中(2005)将师生关系界定为学生在学校环境中与他们的教师之间所建立的认知、情感、行为等方面的联系。
1.3.2 师生关系与同伴接纳的关系研究本文来自优,文@论#文~网,加7位QQ324.9114找源文
师生关系的好坏也影响着儿童同伴关系的发展。教师与每一个儿童关系的亲密度是不同的。有的师生之间能建立和睦融洽的关系,自由交谈,而有的师生之间关系冷漠、缺乏沟通。教师与儿童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就会在儿童交往过程给予较多的指导与帮助。主要表现为为儿童提供较多的社交技能及解决冲突时的指导与帮助,教给学生与同伴交往时要真诚的关心对方、学会宽容人、懂得聆听的技巧、讲究谈话技巧等; 与同伴交往时如何克服自卑、孤僻、自傲、嫉妒等心理。学生掌握了这些技巧后就很容易与同伴相处,大大地提高了他们与同伴之间的交往能力。如果师生关系不协调、不融洽, 学生就很难与教师沟通,教师也就很难了解学生的交往情况,当学生之间发生矛盾时如果处理不当,很容易带来严重的后果(阳德华,2008)。[阳德华.儿童同伴接纳状况的影响因素分析.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8,2,:143-146]
儿童知觉到的教师领导行为会直接影响到儿童同伴之间的关系。知觉到放任型领导不利于儿童同伴的发展,知觉到民主型领导与权威型领导对儿童的同伴关系影响不大。知觉到权威型领导有利于形成一个有凝聚力的班级团体,知觉到民主型领导行为有利于班级团体的调和(刘长江,郑日昌.2002)。[刘长江,郑日昌.教师领导行为与儿童同伴关系的研究.心理发展与教育[J],2002,(3):29-33.]
1.4 研究的意义
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体系构建许多研究表明,小学生们对自我、对社会都有一种不确定感,而这时同伴正好可以在确定一个人的角色和自我价值方面能提供支持和引导。尤其是在青春期,个体与同伴一致的需要和行为增加得相当快。如陈会昌等(1998)的研究发现,青少年在完善自我概念的时候,与父母的接触逐渐减少,而对同伴文化的遵从则明显增加。青少年的同伴群体对其生活的影响变大,进入初中后,同伴关系开始渐渐地分成三类:较广泛的“大群体”;数量较少的、内聚力较强的、比较亲密的“小集团”和个别朋友。大群体的成员是在共同兴趣和共同参加社会活动的基础上相识的,一般比较松散,而小集体相对大群体更紧密些,能作为青少年发展社会信仰以及个人价值观的基础。美国著名的精神分析学家哈里·斯塔克·沙利文(Harry Stack Sullivan)就曾提出了人际关系的人格理论。沙利文认为,个体的人格是由个体的社会关系塑造的。他认为,同伴为个体逐渐理解合作与竞争的社会规则和服从与支配的社会角色构建了基本框架。这一时期充分良好的同伴接纳正是形成健康的自我概念所必需的。
其次同伴接纳为青少年发展社会能力、获得熟练的社交技巧提供了重要的背景,这为他们今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小学生自我概念、师生关系与同伴接纳之间的关系研究 第5页下载如图片无法显示或论文不完整,请联系qq752018766